“好比道路管网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科技创新生态就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近日,市科技局局长王小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市科技系统将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构建创新生态,建设具有泉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市强产兴城科技赋能。
泉州晚报记者 王树帆 通讯员 郑晓峰
厚植创新生态 夯实产业支撑
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缺一不可。市科技局将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四个倍增”计划和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为抓手,构建互促互融互生的创新生态系统。
如何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任务。市科技局着力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分段补助、加计扣除等政策实施力度,持续提升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获得感,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研发投入的硬指标要求,因此高企也是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的重要引擎。2015年—2021年,我市高企数量年均增长35.64%,‘十三五’以来的研发投入增加近一倍,这就是最好的证明。”王小阳告诉记者,市科技局将加大高企梯队培育力度,支持企业“规升高、高升规”,精选储备、精细培育、精准扶强,力争年度形成2150家高企、47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00家高成长型高企的“科技创新领军梯队”。
“科创平台连接着人才、技术、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是完善创新生态的关键环节。”王小阳表示,市科技局将着力构建以大院大所为引领的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加快体系布局,加紧推动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分支机构等落地我市,今年新引建3个高水平科创平台;另一方面,强化科创平台提质增效工作,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促进服务企业900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40项,与企业合作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150项,孵化培育、合作引进企业累计达20家。“我们还将设立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天使基金,以投早投小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联合各类金融机构建立科技型企业科创指数的授信管控模式,降低科技创新融资成本与风险。”
人才是第一资源。王小阳表示,市科技局将实施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拓展大院大所人才自主评价试点范围,再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落实“涌泉”行动,首批提供2000个以上免费创业工位扶持大学生创业;推行用才新机制,实施10项“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拓展用才覆盖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县一业一基地一团队”示范点。
“‘抓创新’最后都要落实到‘促应用’这个结果。”王小阳表示,市科技局今年将培育技术经纪人500名以上,依托职业化“科技红娘”队伍,精准开展技术供需对接服务,并推行科技创新券、成果转移转化奖补等激励措施,力促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5%以上。
打造科创高地 提升创新能级
近年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建设成效显着,19项举措被省里列入推广清单。王小阳表示,市科技局将依托自创区建设,持续探索以制度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着力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聚焦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导推动各类科创资源向中心市区集聚,加快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载体多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生态,提升中心市区科创能级;
聚焦落实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协同相关县(市、区)优化提升科技园区,进一步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修订泉州高新区“一区多园”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泉州高新区在全国排名上升;
聚焦落实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创新科技招商思维,从单纯招引向招引、孵化、培育转变,做大增量、做优存量,重点依托科创平台开展技术招商,策划拟引进、孵化企业和项目42个,结合“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专项行动,分级跟踪服务300家高成长型高企,并引入专业团队力量,助力平台招商和加速项目孵化、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