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泉州篇章
——蔡战胜在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一、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一)经济大盘保持稳定。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活动,对全市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全挂钩、全联系”,走访企业3万多家次、解决问题3000多个;累计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和增加现金流178.5亿元,投放“纾困贷”金额居全省首位,援企稳岗政策惠及企业27.8万家次、员工193万人次。实施“项目攻坚2022”, 15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20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30亿元、增长10%以上。启动“爱泉州·大乐购”促消费活动,全市网络零售额2300亿元,总量居全省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左右。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2.3%,推广扩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市场采购额超570亿元、增长24%,晋江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力抓创新促应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700家、总数超230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新引建高水平科创平台3家,落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推广皮革院经验,推动5家大院大所企业化运作;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推出“涌泉”行动20条措施,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250人,新增高层次人才2416名;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晋江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摸清工业用地“5笔账”,首批市级14个试点项目全面启动,全市开工和在建标准厂房1300万平方米,建成300万平方米,规上企业入园率和增加值占比分别提高到35%、50%。坚持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实行“一产一策一专班”,制定“一规划一计划一方案”,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5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72万件,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加快绿色数字技改,编制完成碳达峰实施方案,入选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推动机器换工向全流程数字化迈进,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7个。实施“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建立12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市招商服务中心,聘任招商大使,新签约正式合同2244个、总投资1.3万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快递业务量保持全国前十,获评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5亿元,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改革攻坚多点突破。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全面实施28项重点改革任务。强化市级统筹统管能力建设,对中心城区实施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机制。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1+13”政策“大礼包”,线上直达兑现惠企资金54.6亿元,筹建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建成投用政务便民服务平台、公共数据开发平台,“一网通办”比例达85%,“一趟不用跑”比例达92%。整合“一件事”集成套餐548项,基本覆盖重点领域、高频事项;持续开展“局长走流程、走基层”活动,解决痛点堵点问题716个,压缩承诺时限2220个工作日。实施“百千万”融资促进活动,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启动企业上市“刺桐红”三年行动,新增上市企业4家,新设天使投资基金。推进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新组建城市规划设计集团、能源集团;水务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实现泉州国企上市“零”的突破。密切侨港澳台交流,建立完善重点侨情和港澳乡情数据库。全面实施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全年向金门供水764万立方米,开工建设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
(四)城乡发展齐头并进。实施“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划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区三线”,开展西华洋、南滨江、江南等6个片区控规修编,完成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分3批实施城建项目1173个,完成投资760亿元;24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人气加速集聚,入驻企业数增长105%,建成海丝中央法务区泉州片区。古城保护提质提效,完成古城核心区29条街巷市政综合提升,启动中山南路片区46条街巷整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560个、7.9万户,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万套,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5600套。实施“绿满泉城”、照明提升、水系联排联调、电力设施补短板4个三年行动;实施东海片区、“两江”沿岸及重要节点照明提升。获批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着力推进聚城畅通,5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4亿元,兴泉铁路全线通车,国道324改线惠安黄塘段、洛江西环路双阳段顺利完工,国道324改线南安水头段、政永高速德化段、通港东街快捷化改造等项目启动建设。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
(五)民生福祉日益改善。坚持超七成五财力投入民生,完成39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229个便民惠民利民的“党建+”邻里中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产业帮扶3800多户、稳定务工就业1.6万人、住房条件改善提升422户;扶持低收入村发展村财项目166个,脱贫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2万个、中小学学位2.7万个,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高中教育质量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2家。加快补齐卫生健康短板,新增卫技人员3500人、医疗床位1200张、普惠性婴幼儿托位3000个;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价格大幅下降,按病种收付费项目达494个。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建成投用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增养老床位超2500张。建立世遗“1+N”管理体系,成立文物保护中心,德化窑、永春苦寨坑窑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新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第十七届省运会收获金牌188枚。深化军地双拥共建,市本级及所辖县(市、区)荣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称号,实现省级“满堂红”四连冠。
(六)安全发展更有保障。建立平战结合疫情防控机制,“快、准、严、实、细”抓好疫情防控,做到早发现、快处置、稳经济。加快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完成5.2万家企事业单位标准化创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深化“碧水清河”行动,实现全市430条河流水质监测全覆盖;开展“蓝色海湾”综合整治,全面除治互花米草。深化平安泉州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城市。
(七)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修订市政府工作规则,出台行政裁决程序规定。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创新“帮督一体”“交叉督查”机制。严格执行《关于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的决议》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967件。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2023年工作目标任务
做好2023年政府工作: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深耕“1+3”专项行动,勇当全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加快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泉州实践。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工业增加值增长6.5%-7%,建筑业增加值增长6.5%-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7.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出口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实体为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泉州高新区争先进位,创建国防科工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深化“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引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2-3个,启动建设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化人才“港湾计划”,落细落实“涌泉”行动,创新人才自主评价“配额制”,设立泉州人才节。实施“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项行动。
构建“8+4”产业体系。深化“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新启动建设标准化园区万亩以上、建成标准化厂房千万平方米以上、拉动入园区各类企业项目投资千亿元以上,规上企业入园率和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把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作为有效投资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抓手,推动高质量供给,以此创造有效需求、拉动消费增长,助推经济走出当下低谷。深入推进“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联动实施质量、标准、品牌强市战略,滚动培育市级产业龙头企业300家以上,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实施职业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持续推进“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培育壮大海洋经济,设立泉州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成立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滚动实施服务业百大项目,打响“国潮泉州”品牌;新增服务型制造示范8个,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建设,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办好“爱泉州·大乐购”、“最闽南”美食节等百场促销活动。
开展“项目奋战年”活动。实施重点项目884个,完成年度投资2168亿元以上,确保开工、竣工重点项目各120个。深入实施“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力争签约落地2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全年实现新签招商项目投资总额1万亿元。常态化实施“抓征迁交净地”专项行动,探索创新征收补偿机制。
(二)坚持为民建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加速规划建设。深化“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强化市级统筹统管,完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机制,做到“规划一张图、供地一个口、资金一个池、建设一盘棋”。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聚焦建设50平方公里东海城东核心区,全速推进中央商务区繁荣发展、中央活力区实质动建,启动东滨大道、丰海路景观提升、观音山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坚持做实做优次中心组团,加快江南、北峰、阳江、海江等24个重点片区建设。
加快聚城畅通。推动福厦高铁建成通车,抓好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项目。启动建设金屿大桥、百崎大桥、金鲤大桥,做细东海通道前期,完成泉州大桥改扩建、武荣大桥建设。加快推进国道324改线、国道228提升、新华路北拓一期、政永高速德化段等项目,完成泉南沙厦改扩建、通港东街快捷化改造,开工大安高速和石狮彭田、永春锦斗出入口及接线工程,做实泉梅、泉金、洛丰高速等项目前期。
加强精细治理。启动城市大脑建设,开展城市管理“八化”行动,逐步推动中心城区环卫一体化管理拓展至市政、园林一体化管理。深化“绿满泉城”、照明提升、水系联排联调、电力设施补短板三年行动,加快“三山一线”城市森林公园景观提升,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持续推进东海城东片区及晋江洛阳江两岸照明提升;动工建设“两江”连通、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新启动220个、1.9万户以上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完整社区试点,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9000套,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8000套,争创国家城市更新试点。
(三)坚持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效。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抓好白濑水利枢纽、马跳水库等项目,开工山美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完成应编村庄规划全覆盖,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1000个以上,加快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宜居宜业集聚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一键报贫”平台运用,帮扶脱贫户发展产业800户、脱贫人口稳定就业1.4万人,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
(四)坚持改革开放,塑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入推进改革攻坚。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贯彻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争创国家民营经济联系点城市。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破解“体外”循环问题;建设统一政务云管平台,持续提升“一件事”套餐集成服务和省内通办、跨省通办覆盖率,扩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范围、压缩即申即享时限;投用“泉服务”APP,打造城市级掌上公共服务平台。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中心,争创全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完善上市后备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建设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实现市、县、国企母基金全面设立运作。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开展盘活利用低效用地专项行动,坚持全域规划、全域统筹、全要素整治,编制低效用地开发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动泉州优品出海,深耕RCEP市场,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线下店、海外仓。争取福建自贸区增设泉州片区,抓好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办好海丝品牌博览会,建设“中国-泰国”跨境电商等“两国双园”。
加强改进侨务工作。实施“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专项行动,探索设立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华侨华人培训基地,实施“留住根脉”华侨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工程;优化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改造提升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深化泉籍精英故乡行活动,筹办世界泉商大会。
深化泉台融合发展。依托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平台,推动泉台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生技医疗等新兴产业深度合作,持续办好泉台农业“两园一中心”。推动全国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功能扩展。深入实施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加快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建设,推动金门供水工程创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五)坚持保护利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加强文化遗产和文物安全管理,健全世界遗产监测、展示、阐释体系,推动德化窑、永春苦寨坑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筹办中非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泉州论坛。加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规划建设闽南文化产业园、博览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做好古城保护,加快中山南路及周边街巷改造综合提升;开展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及40处历史建筑修缮保护。
发展深度融合的文旅经济。认真执行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文旅+”专项行动,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抓好“水上看泉州、夜游世遗城”等项目,推动泉州古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支持石牛山争创国家5A级景区。用好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擦亮“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品牌。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争取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提高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实效,高水准办好第十二届市运会。
(六)坚持绿色低碳,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开展降碳增汇行动,实施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有计划分步骤落实碳达峰方案。实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实施100个以上大气精准治理减排项目;突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实施400个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项目;深化河湖长制,创新推行“乡愁河长”,打造沿江沿河沿湖绿色生态廊道。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改革任务。深化林业改革,推动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科学造林绿化,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互花米草遏制及植被修复。
(七)坚持人民至上,全力惠民生补短板
推动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化千企“引工大使”和“三个百”招工引才行动。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新改扩建长者食堂等养老设施100个,新增养老床位超2000张、普惠性婴幼儿托位3000个。
推动社会事业提档升级。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个、中小学学位3万个;实施县域高中提升发展行动,建设“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试点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力争建成泉州技师学院;支持华侨大学建设省“双一流”高校、泉州师范学院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支持泉州医高专、黎明职业大学争创本科层次院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推动市县两级设置疾控局,改扩建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作业中心,加快发热门诊、定点救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建成投用市妇产医院、正骨医院北峰院区;提升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建设内涵,发展城市医联体,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新建成200个“党建+”邻里中心,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强化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完善信访积案化解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儿童友好城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将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全方位各领域,发扬斗争精神、专业精神、实干精神、团结精神,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以实干实绩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将做到:
以实为先,善作善成。强化政府抓落实本职,注重“帮督一体”、加强正向激励,健全重点工作闭环高效管理机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持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以法为纲,崇法善治。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开展八五普法和“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司法监督、监察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以民为本,为民担当。认真实施“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活动,畅通“12345”民意诉求通道,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企业的急难愁盼。
以廉为镜,长治长效。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转作风,持之以恒推进政府系统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