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党史学习》专栏206—“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烈士的遗书
        时间:2021-12-28 14:43 浏览量: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烈士的遗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每一位革命烈士都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宁死不屈的精神,然而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儿女情长。透过家书这种朴素的情感表达,我们看到革命烈士对亲人的留恋,更能体会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坚定。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信,这位母亲就是被誉为“白山黑水”民族魂的抗日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字淑宁,曾用化名李一超,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自幼崇拜英雄,立志做女中豪杰。她在其大姐夫郑佑之(四川早期中共党员)的影响和引领下走上革命道路,并于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期的赵一曼爱好读书、写作,极具文学才情,曾在《女星》《妇女周报》《合力周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从控诉不满、向封建势力宣战,逐步转向维护女权、寻求社会变革。1926年11月,赵一曼被迫转入宜宾中山中学读书,开学那天适逢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她有感而发,在《宜宾中山中学开校记》一文中满怀激情地写道:“先生为民革命,为革命奋斗,为奋斗牺牲。现在先生死了……谁能继续先生的精神奋斗呢?谁能照先生这样的不怕牺牲呢?”可见,21岁的赵一曼已经抱定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

          1927年2月,赵一曼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成为中国革命第一代女兵。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培养革命干部,1927年9月,党组织派赵一曼等具有革命工作经验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她同行的还有任弼时妻子陈琮英之兄陈达邦,两人后来在苏联结为夫妻。不久,根据国内革命工作需要,党组织要求赵一曼回国。已怀有身孕的赵一曼克服一切困难,于1928年11月回到上海。1929年2月,赵一曼在湖北宜昌生下一个男孩,取乳名“宁儿”。1930年4月,辗转各地从事地下工作的赵一曼,在上海征得其小姑子陈琮英的同意后,将年幼的孩子送到汉口,托付给陈达邦的堂兄陈岳云抚养,并留下一张母子合影,从此再也没有与儿子相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一曼被中共中央派往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先后在沈阳、哈尔滨进行党的地下工作。她曾任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铁道北区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5年11月,在一场抗击日寇的激烈战役中,为了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在交战过程中受伤昏迷而被俘。在拘留所内,身负重伤的赵一曼面对敌人对其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始终对党组织的机密守口如瓶。她编造假口供迷惑敌人:27岁,出生于江苏徐州,家庭富裕,受过高度教育,和丈夫一起到东北做买卖,丈夫因进行抗日活动被枪决……她还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把敌人对她的审讯变成她对日军的审判。

          为了得到重要情报,1935年12月,日军将生命垂危的赵一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在医院里,她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革命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揭露日军的罪恶行径。她的豪气和勇毅赢得了医院警士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的尊敬和同情,并在他们二人的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日军再度抓捕,被关押在伪满哈尔滨警察厅(今东北烈士纪念馆)。就是在这里,赵一曼受到日伪警察灭绝人性的摧残。一个月后,在一无所获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敌人决定把赵一曼押解到她曾经战斗过的珠河县,斩首示众。

          在被押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回首自己短暂的人生:作为一名革命者,可谓死得其所、无怨无悔;作为一名母亲,却没有尽到对儿子教育和抚养的责任,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思绪至此,她要来纸和笔,写下最想对儿子说的话:“……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写完这份遗言后,她想到敌人也许会拿着她的遗言作为口实,去迫害她的孩子。于是,她又写了一份与之前编造的口供一致的遗书(目前看到的两份遗书均根据敌伪档案的记录誊录形成):“……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昂首挺胸,愤怒地对着敌人的枪口……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用年仅31岁的年轻生命实现了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查访离散家属。四川的李坤杰也在寻找外出参加革命的幺妹李坤泰。经多方打听,1954年8月,李坤杰通过时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何成湘(曾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证实,自己的妹妹李坤泰、李一超就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后来,李坤杰还通过陈琮英找到妹夫陈达邦和外甥陈掖贤(宁儿),割舍不断的亲情被延续。当陈达邦得知自己的妻子就是电影《赵一曼》原型时,更增怀念和敬爱之情。当陈掖贤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时,倍增对母亲的思念和崇敬,他还曾于上世纪50年代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含泪手抄了母亲留给他的那份遗言。现在,这封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家书由赵一曼的孙女陈红留存。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赵一曼为人民而战、为民族牺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转载自“学习时报”)(供稿:勘测院支部 杨文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